为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切实做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东源县人民检察院聚焦群众需求,结合检察工作实际,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出检察机关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让群众办事少跑路。完善“12309检察服务中心”功能,在检务大厅即可办理控告、申诉、国家赔偿、法律咨询、案件信息查询等13项具体业务,群众办事只需走一个窗口;提供网上预约服务,律师可通过最高检案件信息公开网和微信平台预约申请阅卷、约见承办检察官。
二、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护航企业发展。认真落实《河源市检察机关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大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依法打击扰乱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的犯罪,建立与相关企业的服务及联系机制,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三、发挥检察职能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主动将检察工作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司法办案为中心,严厉打击涉三农领域的各类犯罪,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净化社会风气。积极发挥检察环节国家司法救助的主动性,推行主动救助、联合救助,对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的当事人要“应救尽救”、“上门救助”,必要时上下级联合救助提升救助效果,最大限度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检察温暖和公平正义。
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水源地污染防治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由专人负责挂牌督办案件,健全与法、公、环保等部门的衔接机制,形成打击合力;加大公益诉讼办案力度,充分发挥诉前程序及“两法”衔接平台作用,及时监督纠正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
五、开展红色资源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不断健全完善红色遗址保护举措,强化与行政机关衔接配合,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切实解决红色资源保护的困难问题,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六、扎实开展“断卡”专项行动,提升群众反诈能力。依法从严、从快办理电信网络诈骗刑事案件;开展送法进农村、进社区活动,通过门户网站、两微一端、悬挂横幅、摆放宣传板、发放预防电信诈骗宣传资料等宣传方式,进一步增强群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安全意识和辨别意识,全力保护人民群众“钱袋子”安全。
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实行未成年检察工作集中统一办理,积极参与开展“护苗”行动,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犯罪;建立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取证救助中心,推进“一站式”办案救助机制建设;深入中小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派法治副校长讲解法律知识,积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升未成年人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八、加强全方位法治宣传和咨询服务。开展法治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定期发放宣传资料、开设法律讲堂、在群众集中区域设置法律咨询点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开通运行县检察院法律咨询服务微信账号,方便群众在网上免费咨询法律问题。
九、推行多种信访方式,畅通群众反映渠道。开通12309举报电话自动受理系统、视频接访系统,悬挂群众意见建议箱,坚持检察长接待日制度,提供多种渠道让群众反映诉求。依法正确引导人民群众采取电话及网络的方式预约接访或直接反映诉求,避免多次走访。检察机关及时登录网上12309后台,积极回应群众网上信访诉求,努力做到让科技多跑步,群众少跑腿。
十、做到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深入推进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工作,建立信访台账,妥善分类处理群众信访诉求,确保“7日内程序性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落实到位;对疑难复杂信访案件、重复信访和长期信访案件,实行主要领导包案,通过国家司法救助、公开听证、信访终结等方式,妥善解决信访人的切身利益诉求,帮助信访人打开心结,努力促进信访人息诉罢访。
十一、规范开展检察公开听证工作,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落实“能听证、尽听证”原则,常态化开展案件公开听证,将公开听证覆盖刑事申诉、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拟不起诉、司法救助、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等各条线业务,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律师等对办案活动进行监督,让检察监督在阳光下进行,以司法公开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办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十二、深化阳光检察工作机制。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主动邀请代表委员及人民群众参观、了解、视察检察机关工作场所、工作职责,监督检察工作;开通运行官方“两微一端”,向社会公开检察工作动态;开通案件信息公开网和微信公众号,群众可通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微信服务平台查询案件程序性信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